教师典型

首页 >> 材子佳人 >> 教师典型 >> 正文

于时光中沉淀,待适时喷涌——访皇冠杨志禄副教授

作者:肖玉玺     审核:黄静瑶    日期:2019年05月11日 18:39   点击数:  


泉水于地下暗涌多年,无一丝声响,蓄积喷涌之势,假以时日,便厚积薄发,冲出地面,形成源源不断的喷泉。然而,暗涌无声的蓄力过程,既考验一个人的耐力又考验一个人的耐心,二者皆具者,方可如喷泉般涌出地面,惊艳四方。

杨志禄,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皇冠首届雏鹰学者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2015年破格以副教授引进到皇冠Welcome最新版本下载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构建具有内皮功能仿生的聚合涂层,用于心血管植入、介入器械表面改性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此外,从事有机晶体、多功能水凝胶及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探索其在抗凝血材料、肿瘤治疗以及心血管植入器械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综合应用植物多酚/儿茶酚灵感化学、等离子体聚合涂层技术和生物分子修饰等多种技术,从事心血管再生医学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

目前,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NPG Asia MaterialsBiomaterials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以及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共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收录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8的论文14),论文被60余种SCI源期刊总引用11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其中10项获得授权。目前,担任Biomaterials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Chemical Communication20余种国际期刊的评审人。

漫长地等待,只为摘取更为丰厚、饱满的成果,从本科学习到如今,杨志禄老师一直屏住气息,潜心修学,不断提升自我。在他的科研道路上,他将目光瞄准更高远更有应用价值的成果,不停留于当下,由此探索研制出领先国内外的心血管支架导管器械的方法。这并非一次偶然的成功,而是多年的积累来的硕果。

知行合一

知识源于提问,成功始于尝试。考研时,机缘巧合,他选报了皇冠。在这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群优秀的老师与同学和丰富的资源让杨志禄老师分外欣喜。他奉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准则,不懂就问,从不会因受批评而不懂装懂,也不会因被看不起而退缩。于他而言,只要是可以帮助他获取知识的事物,都是对他有用的资源,都是他前进的推动剂。杨老师还酷爱动手实验,在研究生阶段,他曾自己和老师一起动手设计改装设备,有的设备如今还在他的科研项目中发挥重大作用。对于老师未曾接触过的事物,他也敢于尝试,以提升自己的水平。杨志禄老师心怀感恩地谈到,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得益于孙鸿老师对他的精心指导和帮助。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有了迎难而上的勇气与决心。

终身学习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第一次考博士的失败曾让杨志禄老师生起放弃科研另谋他路的想法。当他想放弃科研的时候,他回想起平时对他的教导“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不顺和逆境,而在这个时候千万别放弃了学习”,想到这,他立马断了放弃科研的念头,同时审视自己不足之处。意识到自己自从上初中以来英语一直是羁绊自己发展的一个致命因素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又重拾英语,决心突破自己的劣项,并在第二次考博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攻读博士的资格。这次成功的经历让他清楚地认识到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并让他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工作之余,杨志禄老师也会去翻阅历史书籍,读读人物传记,让自己去探寻一个国家,了解不同人物的奋斗史以激励自己以史为镜。

以兴趣为帆,驶向远方

漫漫科研路,兴趣是第一。跑步时,杨老师喜欢大汗淋漓的感觉;科研时,他也竭力去钻研。在旁人看来再苦再累的事,对他而言也仅仅是偶尔有些神经上的疲惫,他不会厌烦,更不会去放弃,因为这是他一生的兴趣所在。杨老师坦言自己并不是一开始即对科研着迷的人,但在漫漫的科研路上,他明白了探索未知才是他兴趣所在,是他需尽一辈子、尽一切力量去做的事情,这件事无论怎样也不会令他感到累,感到厌烦。

潜心研学,淡泊名利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谈起2018年丰厚的成果,杨志禄老师说这不过是多年来积累的结果。从读博士到现在入职做科研,已经有六七年了,这期间为了做好这个成果,他尽量避免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以便能集中全部精力在这个科研项目上,在2017年他甚至一篇文章也没有发表,这对于一个入职不久的教授而言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不过,杨老师并在意外界的一些负面评论,只想着兴趣所在,投身于此罢了。压力再大,以宁静平和之心对待;现在没有成果,但时间会说明一切。攻读博士时,杨志禄老师也有过出国进修博士后的念头,但那时这项研究已初现成果,一方面是自己多年的努力,另一方面是出国深造的邀请。诱惑越大机遇也越大,推辞博士后奖学金的他为了科研又多读了两年的博士,最终收获硕果。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致的目标,共同的信念。一路走来,面对众多的压力,繁多的质疑,杨老师有一个可靠的团队支撑着他。这个团队分工明确,互帮互助,有着共同的科研目标。疲惫了,他们一起放松;遇到困难了,他们一起讨论,并利用各自专长去解决问题。在团队合作中,他们证明了一加一远大于二,让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能分享更大的成果,让每一个人有自我的价值归属,竭力为整个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一点一滴的时间里,泉水用一切资源积聚着力量,只为待到那合适的时机,喷涌而出。风尘遍布的科研路上,杨志禄老师和他的团队静心前行,用点滴时间为泉水积聚力量,虔诚地坚信它一定会冲出地面。

文字:肖玉玺

摄影:王祥

 

 

 

 

 

 

于时光中沉淀,待适时喷涌——访皇冠杨志禄副教授

2019年05月11日 18:39 1571次浏览


泉水于地下暗涌多年,无一丝声响,蓄积喷涌之势,假以时日,便厚积薄发,冲出地面,形成源源不断的喷泉。然而,暗涌无声的蓄力过程,既考验一个人的耐力又考验一个人的耐心,二者皆具者,方可如喷泉般涌出地面,惊艳四方。

杨志禄,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皇冠首届雏鹰学者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2015年破格以副教授引进到皇冠Welcome最新版本下载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构建具有内皮功能仿生的聚合涂层,用于心血管植入、介入器械表面改性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此外,从事有机晶体、多功能水凝胶及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探索其在抗凝血材料、肿瘤治疗以及心血管植入器械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综合应用植物多酚/儿茶酚灵感化学、等离子体聚合涂层技术和生物分子修饰等多种技术,从事心血管再生医学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

目前,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NPG Asia MaterialsBiomaterials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以及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共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收录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8的论文14),论文被60余种SCI源期刊总引用11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其中10项获得授权。目前,担任Biomaterials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Chemical Communication20余种国际期刊的评审人。

漫长地等待,只为摘取更为丰厚、饱满的成果,从本科学习到如今,杨志禄老师一直屏住气息,潜心修学,不断提升自我。在他的科研道路上,他将目光瞄准更高远更有应用价值的成果,不停留于当下,由此探索研制出领先国内外的心血管支架导管器械的方法。这并非一次偶然的成功,而是多年的积累来的硕果。

知行合一

知识源于提问,成功始于尝试。考研时,机缘巧合,他选报了皇冠。在这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群优秀的老师与同学和丰富的资源让杨志禄老师分外欣喜。他奉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准则,不懂就问,从不会因受批评而不懂装懂,也不会因被看不起而退缩。于他而言,只要是可以帮助他获取知识的事物,都是对他有用的资源,都是他前进的推动剂。杨老师还酷爱动手实验,在研究生阶段,他曾自己和老师一起动手设计改装设备,有的设备如今还在他的科研项目中发挥重大作用。对于老师未曾接触过的事物,他也敢于尝试,以提升自己的水平。杨志禄老师心怀感恩地谈到,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得益于孙鸿老师对他的精心指导和帮助。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有了迎难而上的勇气与决心。

终身学习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第一次考博士的失败曾让杨志禄老师生起放弃科研另谋他路的想法。当他想放弃科研的时候,他回想起平时对他的教导“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不顺和逆境,而在这个时候千万别放弃了学习”,想到这,他立马断了放弃科研的念头,同时审视自己不足之处。意识到自己自从上初中以来英语一直是羁绊自己发展的一个致命因素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又重拾英语,决心突破自己的劣项,并在第二次考博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攻读博士的资格。这次成功的经历让他清楚地认识到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并让他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工作之余,杨志禄老师也会去翻阅历史书籍,读读人物传记,让自己去探寻一个国家,了解不同人物的奋斗史以激励自己以史为镜。

以兴趣为帆,驶向远方

漫漫科研路,兴趣是第一。跑步时,杨老师喜欢大汗淋漓的感觉;科研时,他也竭力去钻研。在旁人看来再苦再累的事,对他而言也仅仅是偶尔有些神经上的疲惫,他不会厌烦,更不会去放弃,因为这是他一生的兴趣所在。杨老师坦言自己并不是一开始即对科研着迷的人,但在漫漫的科研路上,他明白了探索未知才是他兴趣所在,是他需尽一辈子、尽一切力量去做的事情,这件事无论怎样也不会令他感到累,感到厌烦。

潜心研学,淡泊名利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谈起2018年丰厚的成果,杨志禄老师说这不过是多年来积累的结果。从读博士到现在入职做科研,已经有六七年了,这期间为了做好这个成果,他尽量避免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以便能集中全部精力在这个科研项目上,在2017年他甚至一篇文章也没有发表,这对于一个入职不久的教授而言面临着相当大的压力,不过,杨老师并在意外界的一些负面评论,只想着兴趣所在,投身于此罢了。压力再大,以宁静平和之心对待;现在没有成果,但时间会说明一切。攻读博士时,杨志禄老师也有过出国进修博士后的念头,但那时这项研究已初现成果,一方面是自己多年的努力,另一方面是出国深造的邀请。诱惑越大机遇也越大,推辞博士后奖学金的他为了科研又多读了两年的博士,最终收获硕果。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致的目标,共同的信念。一路走来,面对众多的压力,繁多的质疑,杨老师有一个可靠的团队支撑着他。这个团队分工明确,互帮互助,有着共同的科研目标。疲惫了,他们一起放松;遇到困难了,他们一起讨论,并利用各自专长去解决问题。在团队合作中,他们证明了一加一远大于二,让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能分享更大的成果,让每一个人有自我的价值归属,竭力为整个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一点一滴的时间里,泉水用一切资源积聚着力量,只为待到那合适的时机,喷涌而出。风尘遍布的科研路上,杨志禄老师和他的团队静心前行,用点滴时间为泉水积聚力量,虔诚地坚信它一定会冲出地面。

文字:肖玉玺

摄影:王祥

 

 

 

 

 

Baidu
sogou